重生之吳霸春秋

迷惘的小羊羔

歷史軍事

公元前513年,吳國,五湖(太湖)。
千帆競走,波濤滾滾!
在煙波浩渺的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296章 君子之澤
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
2024-1-7 21:23

  大朝會上,慶忌高坐於陛臺之上,正襟危坐,聽著群臣的奏報。
  作為壹國之君,慶忌平日裏要處理的日常政務並不多。
  畢竟,吳國的疆域還不算幅員遼闊,只有不到五十個縣,諸如刑獄訴訟之事,輪不到慶忌裁決。
  對於真正的國家大事,慶忌只需要作出自己的判斷即可。
  “大王,臣有事啟奏!”
  就在壹眾公卿大夫準備閉口不談,等著慶忌宣布退朝的時候,典客伯噽忽而手持牙笏出列道。
  “請講。”
  伯噽硬著頭皮道:“大王,臣近日來聽聞壹事。中大夫烏庾之子,縱容奴仆打死壹農夫,並搶走其妻!”
  “真有此事?”
  慶忌故作壹副詫異的模樣。
  “確有此事!大王可派人前往核查!”
  伯噽正色道:“這件事,在延陵壹帶已經鬧得沸沸揚揚,可謂是無人不知。烏庾欲袒護其子,因而跟延陵的縣令起了爭執,不肯將罪魁禍首交出來治罪!”
  “請大王治烏庾壹個擾亂刑獄公正之罪,並嚴懲兇手!”
  聞言,慶忌微微頷首道:“若此事屬實,寡人斷不可輕饒。”
  “大王英明!”
  伯噽贊了壹下,又道:“大王,臣以為有烏庾之事,大王應引以為戒。昔日,大王在我吳國推行縣制之時,便言及縣令之權大於封君,封君可輔佐地方政務,而不可完全插手於地方政務。”
  “然,今時烏庾之事,封君與縣令,二者之權孰大孰小耶?”
  頓了頓,伯噽又道:“臣不得不擔憂。封君這般亂權,視人命若草芥,於國有益乎?若烏庾之事,在過去比比皆是,大王不得不慎重對待。”
  聽到這話,慶忌點了點頭,問道:“依卿所言,寡人當如何是好?”
  “大王明鑒!”
  伯噽朗聲道:“不論是封君,還是縣令,都是大王的臣子,效忠於大王。然,封君在地方上的權柄過甚,如此番壹般,擾亂司法公正,敗壞法紀。”
  “是故,臣請大王改封地為食邑,使封君從此不再享有募兵、征稅、行政之權,只享受其地之賦稅所得!”
  這是要把封君降為封臣的節奏!
  眼看著伯噽在朝堂上這般胡言亂語,蠱惑慶忌,壹眾公卿大夫實在是忍不住。
  中大夫、禦史中丞狐庸當即道:“大王!萬萬不可!”
  “封君之封地,古來有之,傳承自先祖,同社稷休戚與共,怎可擅改為食邑?”
  “正是!祖宗的基業不容有失!”
  “大王,請將欺上瞞下,妖言惑眾的伯噽明正典刑,以儆效尤!”
  “伯噽此獠,小人也!對於伯噽之言,大王斷不可信!”
  “請大王三思!”
  群情激奮!
  正所謂斷人財路,猶如殺人父母。
  此仇此恨,不共戴天!
  伯噽這般主張改封地為食邑,壹眾吳國的老世族大臣,豈能容忍?
  壹個個都沖著伯噽怒目而視,恨不能將伯噽大卸八塊,食其肉,寢其皮壹般。
  對此,伯噽心中亦是倍感無奈。
  因為他這般的諫言,還不是慶忌在背後指使的嗎?
  如若不然,這樣遭人嫉恨的事情,以伯噽圓滑的為人處世風格,斷然是幹不出來的!
  “二三子此言差矣!”
  伯噽正啞口無言的時候,治粟內史範蠡首先站出來,力挺伯噽的這壹主張,大聲道:“二三子口口聲聲說,爾等的封地,是祖宗基業。”
  “然,爾等之封地傳承多少年?傳承多少代人?”
  “君子之澤,三世而竭,五世而斬!”
  “二三子的先祖曾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,故而被賜予封地,世襲罔替,情有可原。”
  “只是先祖的功業,惠及那麽多代人,難道還不足以報答二三子先祖之功勞乎?”
  範蠡鄭重其事的向慶忌道:“大王,臣以為典客所言,不無道理。”
  “我吳國新晉之臣,皆受食邑而非封地,是以大王應壹視同仁,從此吳國只有封臣,而無封君!”
  慶忌不置可否,臉上的神色壹直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。
  久居上位的他,早已經練就了壹種養氣的功夫。
  不是十分難以接受的事情,慶忌都能不動聲色。
  更何況,這壹回的事,還是慶忌在背後做推手呢?
  “大王!伯噽、範蠡所言大繆!”
  狐庸實在是忍不住,指著範蠡破口大罵道:“豎子!不足與謀!我家祖上跟隨泰伯披荊斬棘,這才受封的中大夫,在桐有壹塊封地,而今汝等兩個匹夫豎子,怎可憑借三言兩語,便奪走我等的祖宗基業?”
  聞言,範蠡的臉色倒是淡定得很。
  範蠡微微壹笑道:“狐大夫,稍安勿躁。”
  “誰奪走妳的祖宗基業?是大王?還是在下?”
  “我與典客只是諫言大王,改封地為食邑,以此將權力收歸國有,增強我吳國的凝聚力,有何不可?”
  範蠡擲地有聲的道:“難道非要我吳國與楚國壹般,封君遍地,以至於敵國來犯,都只能倉促迎敵乎?”
  “楚國之敗,而我吳國之勝者,皆在於兩國之兵制有所不同。”
  “楚人逢戰,則征召各地封君之兵。眾封君雖不推脫,然募集之兵員,莫非老弱,或武器盔甲,良莠不齊者,如此可堪壹戰乎?”
  頓了頓,範蠡又道:“再者說,封君之權柄,實在過重。大王雖曾三申五令過,各地封君可輔佐地方政務,然最好不必插手地方政務,可是又有幾人聽從?”
  “若烏庾之事,凡有犯案者,往封君的封地上壹躲,封君若不配合,當地的官府又如何緝拿要犯?”
  “再有征稅之事,爾等卿大夫敢擔保,自己的封地上,每次交上來的賦稅,都是足額的嗎?”
  “……”
  狐庸等人被範蠡懟得無言以對。
  因為,這種事情在吳國還真的是比比皆是。
  不僅是吳國,普天之下,周天子分封的每壹個諸侯國,都有這種事情發生!
  誰人沒有私心?
  偷稅漏稅這種事情,更是屢見不鮮,而往往每個國君都是睜壹只眼閉壹只眼就過去了。
  現在範蠡拿出這樣的理由,請慶忌改封地為食邑,吳國的老世族大臣們,又如何反駁?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