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之吳霸春秋

迷惘的小羊羔

歷史軍事

公元前513年,吳國,五湖(太湖)。
千帆競走,波濤滾滾!
在煙波浩渺的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900章 官學與私學
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
2024-1-7 21:24

  不論是儒家大臣也好,法家大臣也罷,最根本的出發點,所作所為,就是要維護慶忌的統治地位。
  在毀鄉校的事情上,為何鄧析與孔丘截然不同,勢成水火?
  毀鄉校,只是明面上的事情。
  背地裏蘊含的深意就壹個——
  控制國人的思想!
  或者說,統壹思想!
  鄉校中,甚至是民間遊學的士子公然聚眾議政,並抨擊慶忌的所作所為,的確不該。
  短時間內還好,長此以往,輿論的走向就會變得難以控制,慶忌就會被醜化,吳國的各種法令,也會遭到抹黑。
  這是慶忌絕不願意看見的事情。
  而鄧析主張搗毀鄉校,嚴禁民間開設私塾,聚眾議政,並禁止遊宦之民,使他們安於本業。
  這樣的方法,未免過於激進。
  這跟秦始皇時期的“焚書坑儒”有什麽區別?
  當然,秦始皇可能是焚書坑術士。
  但,為了統壹思想,秦始皇的確幹出了燒毀民間的《詩》、《書》這些諸子百家的典籍著作,並藏於博士館。
  士子們要求學,可以吏為師!
  “大王,鄉校所教出的士子,終究不是‘正統’。”
  鄧析緩聲道:“尤其是中原士子,深受古禮文化之熏陶,他們不師今而學古,道古以害今,如不加以禁止,則主勢降乎上,黨與成乎下,則我吳國的統壹大業可能遭到破壞。”
  “再者說,如《詩經》壹般,皆有對歷代君王歌功頌德之詩篇,這讓士子心懷故國,而不認為自己是吳人,恐不利於人心歸附!”
  “請大王三思!”
  壹聽這話,孔丘頓時吹胡子瞪眼,指著鄧析道:“鄧析,妳怎敢在大王面前,妖言惑眾?”
  “我孔丘有教無類,早年就在魯國開設私塾,有鄉校之屬,我門下的徒子徒孫,何止數千人?”
  “鄉校比起稷下學宮,的確不是正統。然,普天之下,壹般士子都不能輕易入選稷下學宮!”
  “若無千百見鄉校私塾,我吳國何能在這二三十年的時間,栽培出這麽多的人才?”
  “若毀了鄉校,禁遊宦之民,恐怕人心離亂,我大吳將不復人才濟濟之景象!”
  鄧析淡淡的道:“右丞相所言,大繆。”
  “毀了鄉校,國人以吏為師,我吳國可在各地開設官校,如稷下學宮壹般的模式,招收貴族、庶民入讀。”
  “這樣栽培出來的人才,不會忤逆王意,更不敢公然聚眾議政,誹謗王上!”
  “妳!”
  孔丘壹時間,居然無言以對了。
  因為,以吳國現在的國力,的確能進行公辦教育了。
  開啟民智嗎?
  早在多年前,慶忌就考慮過這個事情。
  當時是礙於吳國要大力發展軍力,恢復民生,所以在文化領域就壹直放任自流。
  總的來說,吳國要開啟民智的話,有利有弊。
  利處是能讓吳國人才濟濟,文化鼎盛。
  壞處就是壹旦士子們長了見識,可能居心不良……
  封建時代的王朝,壹般來說,都是要控制國人思想的。
  耗費最低的成本,莫過於使用愚民政策。
  歷史上,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同時,宣布天下要以吏為師。
  並不是說讓官吏去教庶民讀書識字,而是說往後他們有了糾紛,爭執不下,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時候,就去找父母官評理,官員說的話就是標準答案。
  要知道,在春秋戰國時期,有諸子百家,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莊子、墨子壹大波人,都廣收門徒,著書立說,徒弟們對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,老師的話就是標準答案。
  他們那壹套,都是壹家之言,屬於“私學”,跟街頭巷議差不多,故而秦始皇的要求是壹切聽官府的。
  當然,官吏也不能任意是非,官吏要按照國家政策法規來行事,小官聽大官,大官聽皇帝,最後皇帝的話就是世間唯壹真理。
  說白了,以吏為師,就是以帝王為師!
  漢承秦制,在統壹思想方面壹脈相承。
  漢武帝“罷黜百家,表彰六經”,就是說,往後士子們都來學習詩、書、禮、樂、易、春秋這六經。
  因為這六經都屬於久經考驗的經典,承認皇權至上,所有國人都必須當“順民”。
  東漢經學名家,從其學者動輒成百上千,甚至門徒上萬,私學的學生,遠超於官學。
  所以說,官學與私學,殊途同歸!
  “太子,妳對此有何看法?”
  慶忌將目光放在了坐在陛臺壹側,臨朝聽政的太子恒身上。
  慶忌不在鹹陽的時候,太子恒作為儲君,負責的就是監國攝政。
  在這種大事上,慶忌不過問太子恒的主張,說不過去。
  太子恒想了壹下,便道:“回稟父王,兒臣以為,防民之口甚於防川。”
  “昔日,三皇五帝時期,大河泛濫,鯀、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、舜二帝,任崇伯與夏伯,負責治水。”
  “鯀治水以堵,多年來壹事無成。大禹治水以疏,終於成功,故而堵不如疏也。”
  “現在,鄉校士子們非議國政,非議父王,兒臣認為,毀鄉校,禁遊宦之民,尚且不足以遏制此類事件,反而會使民怨沸騰,加劇國人對大吳的惡劣印象。”
  “為此,父王應當廣開言路,在民間設立官學,以此跟鄉校對立。”
  “使士子學習忠孝節義之操守,忠君愛國!”
  聽到這話,孔丘、曾點、顏回、子路等壹眾儒家出身的大臣,立即嘩啦啦的跪了壹地,深表贊同。
  “太子所言極是!臣附議!”
  “臣等附議!”
  “……”
  開設官學,對於吳國而言,是壹筆巨大而且有著不小風險的投資。
  投入大,回報也高。
  不過,可能會為“吳帝國”日後的覆滅,埋下禍根。
  當然了,說不定還能培養出那種愚忠之人,誓死捍衛國家和君主。
  “茲事體大,寡人要再考慮考慮。”
  慶忌最終還是沒有立即做出決斷。
  按照鄧析的主張,以吏為師,日後可能會導致吳國人才匱乏,不過能堅決維護吳國王族的根本利益,控制思想。
  按照孔丘的主張,廣開言路,放任鄉校進壹步“野蠻生長”,勢必對吳國統壹思想大為不利,不過能讓吳國的文化鼎盛,人才濟濟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