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要做皇帝

要離刺荊軻

歷史軍事

  受命於天,既壽永昌。   朕奮三世之余烈,用天下之大義,乃執三尺劍,以做天下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238章 調教儒家(二)

我要做皇帝 by 要離刺荊軻

2018-6-22 23:18

  任何思想,任何學術,任何宗教,原教旨主義都是最可怕的群體!
  他們所到之處,摧毀壹切,甚至包括他們自己本身!
  就像東林黨毀滅了明朝和他們本身壹樣。
  別說儒家的原教旨主義,劉徹連法家和墨家的原教旨主義,都無法忍耐!
  在劉徹眼裏,他們就是癌細胞。
  發現就要消滅!
  但儒生實在太多了。
  劉徹想管都管不過來。
  這些年,他通過政策影響和輿論導向,也只是遏制住了這些家夥,而從未消滅他們!
  事實上,也根本消滅不了。
  因為思想是無法消滅的。
  只能控制!只能引導!
  現在,劉徹站在觀禮臺上,望著整個會場。
  這些威名顯赫的大人物,這些鼎鼎大名的知識分子,這些影響力跨越郡國,擁有無數弟子門徒和追隨者的大能。
  劉徹微微清了清嗓門,然後輕聲說道:“朕聞之,夏之政忠,忠之蔽,小人以野!故殷承之敬,敬之蔽,小人以鬼,故周承之以文,文之蔽,小人以薄,若救薄莫若以忠,三王之道循環,終而復始!”
  這也是世界舉世公認的真理。
  諸子百家都接受的說法。
  三代之治,本質上就是三種選擇。
  諸子百家的區別,只在於妳是從夏、商、周,哪壹個三王?
  譬如,儒家崇周,黃老從商,而墨家以夏政。
  當然了,怎麽理解夏商周的政體,那就是另外壹回事情,完全可以自由心證。
  畢竟,現在,已經無人知道,夏商周究竟是怎麽壹回事情了。
  人們所知的,只有自己想象中的夏商周。
  這給了諸子百家極大的發揮空間,但也造成了很多問題。
  就像劉徹說的,夏的道,忠厚淳樸,但忠厚淳樸必然導致百姓和諸侯,沒有禮儀,所以,商修補了夏道,改用威儀和敬畏來統治天下,這又使得百姓迷信鬼神,所以,周用禮儀治世,禮儀的毛病就是虛偽,虛偽使人誇誇其談。
  所以,又繞回了夏道。
  夏以忠。
  忠的意思就是淳樸而簡單,也可以理解為儉樸和實幹。
  這種類似的議論,由賈誼率先發起。
  作為攻仵和攻擊秦朝的理由。
  但在今天,劉徹卻稍微改變了壹下某些文字的順序,然後拿出來說,意思就完全變了。
  尤其對儒家造成了會心壹擊!
  因為儒家崇周,而劉徹卻說周禮虛偽。
  還是應該用夏道,用儉樸和淳樸來彌補周禮造成的傷害。
  這讓儒生們都低下了頭。
  他們不就是最喜歡誇誇其談和指點江山的群體?
  事實上,發展到現在,儒家自己也發現了自己身上的這些缺點。
  只是壹缺乏動力——假如不需要改變,誇誇其談,就是發展和壯大自己,為什麽要改變?
  其二,也沒有迫切性,世界還遠沒有發展到不改變就要滅亡的地步,那為什麽要改變?
  再說了,從教育的目標出發,講大道理,永遠比談實際更容易。
  當然了,劉氏天子,也要背壹部分鍋。
  老劉家雖然對百姓和農民議論國家政策,甚至攻仵和非議朝臣的過失,乃至皇帝的隱私網開壹面,概不追究。
  但,對於士大夫官員貴族以及讀書人,妄議國政和天子是非,是極為警惕的。
  亂說話的話,立刻就會引來打擊報復乃至於牢獄之災。
  所以,壹般來說,也不敢隨意討論國政。
  既然無法討論現實,那學術界自然只能從理論和古代出發。
  劉徹自然也知道,在這個事情上面,他這個皇帝和他的父祖,也要背壹半的鍋,因為,是他們不許讀書人和貴族隨便妄議國政。
  這很好理解。
  讀書人士大夫以及貴族官員,是統治階級的壹員。
  他們天生握有特權,可以參政議政。
  但,假如有問題,他們不通過正規渠道反應,反而是在外面非議和攻擊,裹挾輿論。
  這是要做咩?
  輕壹點,都夠的上擾亂秩序。
  重壹點的話,上綱上線,足夠按上壹個“陰謀不軌、居心叵測”的大帽子。
  更何況,身為統治階級,卻不維護統治秩序!
  這本身就是罪!
  所以,漢室對於貴族士大夫官員以及知識分子在外面公開非議國政,極為反感!
  歷史上,張湯就是發明了“腹誹”這個罪名,讓顏異被處死!
  但在另外壹方面,漢室對於百姓和農民的言論自由予以充分保障。
  民間各種八卦和傳說滿天飛,長安城裏對未央宮的事情,天天議論,也沒有人去管。
  漢室的禦史大夫衙門,甚至就肩負著,每年定期派出采詩團,收集民間壹切好的不好的民謠和諺語,以供當政者參考的傳統。
  但,這並不是儒家誇誇其談和不切實際的理由!
  因為,並不是說,除了攻仵和非議國政之外,就沒有第二條討論世事弊端的道路。
  百姓的問題,民生的問題,以及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,都是可以討論的。
  但他們為什麽不討論?
  天天就愛吹什麽堯舜禹,什麽三代之治,什麽仁義道德,中庸仁恕。
  難道,三代之治,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,只靠嘴巴就可以實現?
  三代的先王,是靠嘴巴來實現他們的道?
  仁義道德與中庸仁恕,更不是靠說就可以做到的。
  修身,治國,齊家,平天下。
  哪壹樣,不是要靠行動來做出來?
  但有幾個儒生能做到?
  壹百個人裏有壹個人沒有?
  即使有,這個比例也未免太低了!
  “朕自承先帝遺命,受命以保宗廟,六年以來,夙興夜寐,嘉與天下士大夫,臻於三代之道!”劉徹緩緩地說道:“然朕不敏,不明,不能遠德,是以方外之國或不安寧,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,封畿之內勤勞不處,二者之咎,罪在朕躬!因朕德薄而不能遠達也!”
  說到此處,劉徹忽然提高了聲調,道:“朕既不德,不明,未免使先帝蒙羞,故不得不退而求其次,損宮室以利民生,減禦服以為天下先,朕親耕籍田,以勸耕天下;親率百官,明修政務,以慰生民!”
  “朕聞之,荀子曰: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,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!又聞仲尼曰:生而知之者上,學則亞之,多聞博識,知之者次!”
  “其與諸子共勉之!”
  劉徹說完,掃了壹眼儒家的眾人。
  身為帝王,他雖然不會親自下場,去強行矯正和糾正某些人的三觀。
  但他手裏,握著考舉以及升遷這兩大大殺器。
  更有天子威權為底牌。
 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,假如某些人還聽不懂。
  那就休怪劉徹不客氣了!
  而群臣與諸子百家的巨頭,則全部俯首拜道:“謹遵陛下教誨,臣敢不遵從聖訓?”
 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。
  在中國,皇帝既是黨政軍壹手抓的最高統治者,更是宗教和學術界的最高仲裁者。
  特別是在漢室,天子的地位,更是遠高於後世壹切朝代。
  尤其劉徹還是自證天命的在世神!
  誰敢不聽,就肯定是前途黯淡無光!
  劉徹做回自己的禦座,微微拖著下巴,嘴角溢出壹絲笑容。
  其實,他這個辦法,還是學的天朝故智。
  想當年,太宗就是用這個辦法,扭轉了乾坤,發明了SHZY初級階段與中級階段這樣的理論。
  更創造了“先富帶動後富”的借口,打開了思想解放的世界的大門。
  如今劉徹也就拿來用了。
  三代之治要不要實現?
  當然要!
  朕日思夜想,也想上參堯舜,下配三王!
  但是……
  現在條件還不夠,還不成熟,而且,朕德行也不夠。
  所以,大家還是跟著朕,先修己身,先治世吧。
  咱們壹起努力,推動世界發展。
  話都說到這個地步,儒家若是還聽不明白。
  那就只能說唯腦殘無藥可醫!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